原创

【原创】行业步入“冰河期”,中国光伏“路”在何方?

星耀

2024.6.18  |  点击 1023次

Ta的动态
导读 行业遭遇史上最强内卷,供需严重错配,产业步入冰河期。

中国粉体网讯   当前,中国光伏产业正在面对多重挑战,产业步入冰河期。


一、中国光伏很强


根据IEA的数据,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达到420GW,其中261GW新增装机容量部署在中国,其次是欧盟(53GW)、美国(32GW)和印度(12GW)。

 


直观数据显示,中国是全球光伏产业链最完整、竞争力强、规模最大、技术领先、光伏装机量第一的光伏强国,并拥有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。


从产能规模来看,中国在光伏各主要环节产能的全球占比均超过80%,生产了全球90%以上的多晶硅、约98%的硅片、90%以上的光伏电池,和80%以上的组件。


从技术角度来看,2014年至今,我国企业、研究机构共打破光伏电池片实验室效率世界纪录62次。截至目前,电池类型涵盖晶硅、薄膜、钙钛矿,技术创新多元态势明显。


国际能源署在5月发布的《先进清洁技术制造》报告中指出,2023年,中国太阳能制造领域投资增长尤为迅猛,中国企业产能布局领先。同时,中国也是光伏产品制造成本最低的地区。


中国光伏一直被需要,一直很自强,一直很阳光,也一直很受伤。


二、美国坐不住了,接连不断的“骚操作”


1舆论指责中国“产能过剩”


近几个月以来,美国频频指责中国光伏行业“产能过剩论”。


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抛出了一个攻击中国的观点:所谓“中国过剩产能冲击世界市场”。


不久前,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来华访问,在广州参加中国美国商会活动时指出,其尤其关注产能过剩问题,包括在新兴领域出现的产能过剩迹象。


更早时候,3月27日,耶伦在美国佐治亚州一座光伏电池工厂访问时,指责中国新能源产业所谓“产能过剩”,称“中国的产能过剩打乱全球价格和生产模式,损害美国企业和工人的利益”。


2美国大力补贴本土企业


美国一面指责中国新能源产业靠政府扶持导致了所谓“产能过剩”,而另一面不断推出产业政策扶持本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。


美国财政部5月发布的《通胀削减法案》附加指导方案中明确,光伏产品本土制造比例超40%的企业,可获得补贴。另外,从2023年开始,美国本土企业生产制造销售的硅片、薄膜/晶硅电池片、组件,可享受12美元/平方米、4美分/瓦和7美分/瓦的税收抵免。


激进的扶持政策让FirstSolar业绩惊人。2023年,FirstSolar净利润为8.31亿美元,其中6.6亿美元来自补贴,占比超80%。今年第一季度,FirstSolar净利润为2.37亿美元,补贴为2.81亿元。这意味着,如果没有补贴,第一季度FirstSolar是亏损状态。


公开信息显示,FirstSolar产能仅约12吉瓦,其新一代Series7组件转换效率为19.7%,售价为0.3美元/瓦至0.33美元/瓦。而中国产n型晶硅组件在美国的平均售价约0.25美元/瓦至0.28美元/瓦,转换效率超23%。


中国光伏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直言:“从以上数据对比可以看出,FirstSolar产品价格不仅高于中国产晶硅组件,转换率也无竞争力,美国利用关税等贸易壁垒保护的其实是落后产能。”


美媒彭博社刊发气候变化和能源领域专栏作家戴维·菲克林的评论文章。文章直指,以拜登政府为首的西方指责“中国产能过剩”是错误的。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迅速,直接降低了太阳能利用的成本,西方对此应该持欢迎才对。“如果我们想在有生之年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暖,降低绿色能源成本是世界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。”


3提高关税,倾轧中国企业


近期,美国更是针对中国光伏组件产品征收更高进口关税,将中国光伏企业推上风口浪尖。


2024年6月6日,美国针对产自越南、马来西亚、泰国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四国的光伏产品为期两年的关税豁免,正式到期。这也就意味着,从这天开始,包括东南亚四国在内、所有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,均将恢复征收14.25%的201关税。

 


三、中国光伏“路”在何方?


“当前,中国光伏产业处在最好的时刻与最坏的时刻并存,在阵痛中破茧成蝶的重要转换期。行业正在经历的,不是以往三五年一轮的周期性迭代,而是光伏大变局时代来临之前的一场预演。”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表示。


1鼓励技术创新,破解“内卷式”竞争


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认为,光伏行业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,要树立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。


为了破解光伏行业“内卷式”竞争,高纪凡建议,全力鼓励技术创新,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。“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,是光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。知识产权是创新的关键成果和重要无形资产。”高纪凡称。


朱共山表示,“唯有核心技术突破,才能带来产业上限拓展和‘内卷’生态改善,才是产业链突破‘内卷’的关键。”


朱共山倡议业界尊重知识产权,共建开放协作的生态链,协力共闯科技“无人区”。


2光伏产业多维度发展


朱共山还表示,结合光伏发电、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的深度调峰技术以及CCUS(碳捕集、利用与封存)技术,能够实现减排、能源产出增加、电网强化和电力供应稳定等多方面的效益。此外,通过在沙漠、戈壁等地区建设大规模的风光储氢氨醇基地,结合防沙治沙措施、特高压输电技术以及零碳工业的就近消纳,为构建"四新一强"的新型能源体系提供了可行的发展路径。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,特别是以OpenAI为代表的AI技术,正在引领"万象新生",


钟宝申认为,要解决现存问题,促进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,还是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入手。


“在供给侧,光伏行业从业者需要有所行动。”钟宝申认为,一方面,光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、成本不断降低,最核心的驱动力还是技术创新。光伏行业应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,促进产业良性发展;另一方面,光伏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,从集中式电站到光伏屋顶、光伏建筑,但是光伏用于建筑领域的标准目前还不成体系,标准建设严重滞后于产业的发展,因此全行业需要共同努力推动适配不同场景的产品标准化工作。


3光伏出海,势不可挡!


当前,随着光伏产业链成本持续下行,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,光伏发电在全球范围呈现更强竞争力,海外光伏需求快速增长,海外光伏市场迎来较大发展机遇。


中国的光伏和风电产品已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,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,2023年,我国光伏产品三大主材——硅片、电池、组件的出口量分别达70.3吉瓦、39.3吉瓦和211.7吉瓦,同比分别增长93.6%、65.5%和37.9%。


随着美国“关税大棒”的压力,“借道”东南亚已非最优选择。对于出海趋势,SEMI中国光伏标准委员会联合秘书长吕锦标表示,“长远看确实可以考虑向其他地区转移,如:可考虑中东等‘一带一路’沿线。”在吕锦标看来,政治风险是中国光伏企业出海所首要考虑的因素。“中东政治风险较低,另外光伏企业也需要寻求强力资本的合作,‘不要单打独斗’。”


总体来看,中东地区或成光伏出海的“答案”之一。


 


中东地区光照资源充足,政府不断推出大型标案,叠加组件价格下降带来经济性,预计2024年中东地区光伏需求将快速增长。


四、结语


现在的光伏全球产业竞争,早已超出了企业之间的比拼,而是演变成了国家之间的较量。


“时隔一年再见面,光伏产业变化两重天。”朱共山直言,行业遭遇史上最强内卷,供需严重错配,产业步入冰河期,“截至目前,硅料、硅片、电池、组件四大环节,基本上跌破现金成本,全产业链集体承压。光伏产业本轮震荡周期内,整体产能扩大了约3倍,但利润率下降了70%左右。”他呼吁,中国光伏亟待政府“有形之手”与市场“无形之手”同时施力,进行以提高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为主要手段的结构性调控。


中国光伏企业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呵护,只需要真正的市场化,这才是真正的公平。


参考来源:

中国能源报《中国光伏企业不惧竞争》

赶碳号科技《隆基绿能,与一场诡异的光伏闪崩事件》

证券时报网《协鑫集团朱共山:光伏行业遭遇史上最强内卷供需严重错配》

金融界《光伏行业迎来新变局,技术创新引领行业高速发展》

中国能源报《隆基钟宝申:供给需求“双向奔赴”,推动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》

PVTech《IEA报告:2023年,全球光伏420GW!》

北美华闻《美媒称拜登政府“产能过剩论”错了应对能源转型世界需要中国炒作中国“产能过剩论”动机纯粹是政治需要》

科创板日报《光伏龙头深陷停产风波“关税大棒”压力下出海业务走向何方|深度》

(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/星耀)

注:图片非商业用途,存在侵权请告知删除!

5
相关新闻:
粉体大数据研究: